编者按: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,临沂市融媒体中心(传媒集团)“在临沂”客户端品牌栏目“在临沂网评”全方位集纳、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,剖析社会热点,回应群众关切,广泛凝聚共识,汇聚奋进力量,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、有深度、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,传播临沂好声音,汇聚临沂正能量。
日前发布的《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临沂建设方案》,不仅描绘出“县县通高铁”的壮阔图景,更暗藏着一座城市从“物流之都”向“国际枢纽”跃迁的深层密码。
这份方案最值得称道的,是其“既见森林,又见树木”的战略眼光。到2030年实现“县县通高铁”,绝非简单的轨道延伸,而是用高铁网络重新定义县域经济的时空维度。当费县、平邑等县域融入“1小时经济圈”,蒙阴蜜桃、兰陵蔬菜将搭上“高铁快车”直通全国,城乡要素流动的壁垒被彻底打破。这种“以交通重塑地理”的智慧,恰如给县域经济装上强力引擎,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。
而2035年建成“国际物流之都”的构想,则展现出临沂立足双循环的战略定力。新增的潍宿高铁与临东高速,如同在齐鲁大地编织“黄金十字”,向东串联青岛港,向西贯通中原腹地。更值得关注的是无人机物流航线的布局,当低空天路与传统路网形成立体交通矩阵,临沂的物流版图已从“车轮上的枢纽”向“空天地一体化”升级。这种超前布局,正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未雨绸缪。
这份方案最动人的底色,始终是民生温度。当“无感监管”减轻企业负担,当农技专家奔走在热浪翻滚的麦田时,我们看到城市发展的双轮驱动——既要有穿山越岭的钢铁动脉,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民生关怀。正如即将封闭施工的岚菏高速,短期的不便是为了长久的畅通,这何尝不是城市治理的辩证法?
今日的临沂,正以路为笔书写新时代的“沂蒙答卷”。当高铁呼啸穿过蒙山沂水,当无人机划过低空运送希望,这座曾以“小推车精神”支援革命的红色热土,正在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,演绎着新时代的“车轮上的奇迹”。这盘交通大棋,下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,更是一个城市向未来进发的雄心与担当。